我们都很好,只是很想您……
你记得520和521
但是,你记得522吗?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
在湖南长沙逝世
享年91岁
引国人悲恸
“明天我又要到田里去
第一个动作
就是到田里去
下田去、下田去
辛苦是辛苦一点
乐在其中”
袁隆平爷爷生前
总是奔波于田地间
转眼两年过去了
每当我们捧起这碗香喷喷的米饭时
还是会想起这位躬耕田野的袁爷爷
“种子选手”袁隆平
他一生致力于
杂交水稻技术的
研究、应用与推广
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这样形容袁老:
“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
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1967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西方国家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先是震惊、质疑
等确认后,赶紧打听是谁
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
“日本人是很骄傲的
但是在水稻面前他折服了
不如我们”
从1976年到1987年
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在生产上成功利用
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
都在排队请袁隆平讲课指导
东南亚的印尼
杂交水稻产量高出当地品种一倍多
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隆平稻”
198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章
但他却没有被各种荣誉堆得高高在上
坚持在一线做科研
“我如果不在家
就一定在试验田
如果不在试验田
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也是他最真实的生活
袁隆平第一时间表示回去就下田
为了方便他下田
曾经有记者问他
“一直支撑着您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
他说:“我就是这样的人,
就是要挑战自己,想能有更多的突破,
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攻关方面成就斐然
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个
很率真的人
活得真实
也活得很丰富
生活中的袁隆平很朴实
他有一个“怪癖”
专挑便宜货买
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
在科研方面,他却“大手大脚”
拿到奖金
袁隆平就想着怎么花到科研上
去支持农业发展
网上流传的一张聊天截图显示:
在他有意识的时候,只问了两件事
一件是试验田的稻子怎么样
一件是问自己是不是快不行了
说大家辛苦了,不要太费力气
有一位网友说:
爷爷就该活成一个神仙
天天开着他的小车穿梭在田间
管他一百年还是两百年
带着他的小猫守着他的田……
一个被感动的博物馆
在湖南长沙有一座
隆平水稻博物馆
地址在芙蓉区浏阳河东岸
人民东路668号
博物馆的造型俯瞰
为5粒金黄的稻谷
寓意着五谷丰登
有网友发现博物馆的发票上
有写给袁爷爷的话
“您的'禾下乘凉梦'和
'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正在慢慢实现呢
我们也会好好工作
好好吃饭
好好生活
依然做那颗'好种子'”
每一位游客把对袁爷爷的怀念
寄托在了这间独属于袁爷爷的博物馆里了
这是教科书最后一次改版了
前段时间,有网友晒出
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
袁爷爷的相关文章
其中最后一段内容的变化
让网友直呼泪目
教科书不再改版了
教科书里袁隆平是1930-2021
但每个人心里
袁爷爷是1930-永远
我们演奏一曲《我的祖国》给您听
除了科研
袁隆平最爱的就是音乐
而且特别喜欢小提琴
他认为小提琴的声音
是“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
袁爷爷曾在单位的新年团拜会上
娴熟地用小提琴演奏过《小夜曲》
也曾在一个全国性的大会上
公开演奏过李四光的作品《行路难》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袁爷爷曾用小提琴演奏《我的祖国》
袁爷爷
离开我们的第二个清明节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门口
一位青年在袁隆平雕像前
演奏袁老生前最爱的曲子
《我的祖国》
听您的教诲
我做一粒人生的好种子
袁爷爷的梦想有人在接力
他的事业有人在传承
每一位水稻研究者
把对袁爷爷的爱戴与缅怀
蕴含在每一粒稻谷中
有衣穿、有饭吃的日子
会一直继续下去
不论过去多久
只要端起手中的饭碗
我们还是会想起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的袁爷爷
会把他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代代流传
……
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粒粒皆辛苦,后辈不敢忘
一别两年
更多新闻
1
2
4
编辑:蔡 莉 唐高阳(实习)
责编:尹晓军
审核:焦鹏宁
来源:共青团中央